查看原文
其他

纪录片《芳舟》:在难民救助中寻得身份认同 | 谷雨报道

2018-03-27 羊念 谷雨计划

◇ 难民与陈雪艳,《芳舟》剧照。


在希腊的海滩上,有一群华人身影,他们组织了一支华人难民救助队伍,帮助叙利亚难民。领头的是一位性格火辣的女人陈雪艳,她是希腊华人区的“大姐大”,旅居希腊十五年。

 

导演王申用一年多时间,以镜头跟随陈雪艳及其周围华人,讲述了一个漂泊他国的女人的故事。



难民、华人与漂泊的个体

采访并文 / 羊念


2010年,“阿拉伯之春”爆发,叙利亚局势混乱,难民从中东、非洲和亚洲涌入欧盟国家,他们局促在狭小的皮筏艇上,穿越重重海浪逃亡希腊。这是一群失去国家的人,是完全无依靠的个体。

 

◇ 海滩上的华人救助队与海面上的难民船。


2015年的希腊,一群华人站在海滩上,焦急地等待着远方大海中渐渐靠近的皮筏艇。领头的是一位中国女人,操着一口东北话,对着大海,呼喊着海浪中摇晃的难民。她就是陈雪艳,《芳舟》的主人公。


影片的开始,陈雪艳在保加利亚祭拜死去的父亲。落叶归根,是中国人的家庭信仰,父亲客死异国,也注定了陈雪艳以后漂泊他乡的命运。

 

◇ 陈雪艳在保加利亚祭拜死去的父亲。


叙利亚难民危机在欧洲愈演愈烈,陈雪艳回到希腊后发现,希腊难民救助志愿活动中鲜有华人身影。陈雪艳决定组织华人志愿队帮助叙利亚难民,让在希腊的华人走出封闭的唐人街,融入西方主流世界。


她认为中国移民不能只是欧洲社会“熟悉的陌生人”,“中庸之道”并不适合现代社会的生存,她要发声,要有所作为。为此她死磕英语,到处游说,劳心费力。

 

该片围绕着陈雪艳,渐渐展现出一幅希腊华人世界的百态图:有不问世事闷头赚钱的华商,渴望联合西方志愿者一起行动的祖教授,因经济危机生意无以为继而离开希腊的小应,不停抱怨的希腊丈夫Takis……各种压力下,陈雪艳举步维艰,仍然坚定前行。


◇ 华人救助队。


不同于西方志愿者团队的建立,要经历严苛的培训选拔和前期规划筹备,华人难民救助队伍肇始于陈雪艳与几个朋友的一腔热血。他们大多没有公益组织管理经验,只是凭着自己的“热心肠”,迅速召集起了很多希腊的华人。


发展到中后期,这支“梁山好汉”式的集结队伍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:缺少专业救助的知识,高层组织者之间意见不统一,管理松懈……让救援行动陷入僵持。


陈雪艳坚持按照自己的方法行事,承受着各方的压力。这个倔强的女人心里憋着一口气:她要以自己的能力来证明欧洲华人对欧洲社会的贡献。


《创世纪》记载:上帝不满世界的罪恶,欲用洪水毁灭世界上所有的邪恶,而诺亚“是当时时代的完全人”,上帝命诺亚建造一艘大船,载上诺亚的后代与动物,等待新世纪的到来。这艘船承载着生命的希望,是人类共生的土地。

 

◇ 海面上漂泊的皮筏艇。


影片中有一个场景,难民乘坐的皮筏艇飘荡在汹涌的海浪中,脆弱得好像随时会被撕碎,这是一艘绝望者的皮筏,正如籍里柯的《梅杜萨之筏》里描绘的画面,所有人都在极力抓住生存的希望。

 

漂泊他乡的华人,对生存也有不可遏制的渴求。纪录片中的小应,九死一生偷渡至希腊,只是希求在这个陌生的国家求得落脚之地。陈雪艳的遭遇虽不尽相同,但也在陌生的他乡沉沉浮浮,无根无依。


这种与难民相似的命运成全了陈雪艳,她要成为中国式“诺亚”,给予无家可归者以温暖,以此希求不同族群的共生。

 

成员的质疑,救援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,这位“诺亚”所建造的“芳舟”能否经得起狂风骇浪?影片最后,陈雪艳只是面对大海茫然地张望。

 

 难民与华人移民

 

谷雨:纪录片为什么命名为《芳舟》?

 

◇ 《芳舟》海报。


王申:它来自“诺亚方舟”,“芳”字在中国的语境中是带有女性色彩的,因为纪录片的主角是女性。不同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共生与和解是本片的主题,也是片中救助难民的所有华人的希望。

 

谷雨:纪录片里讲述了三个华人的故事,为什么选择以陈雪艳为主角?

 

王申:陈雪艳旅居欧洲二十年,从中国到保加利亚,再到希腊,她的父亲也死于保加利亚,这是一个更有漂泊感的人,也契合华人移民的这一主题。

 

谷雨: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华人移民这个题材?

 

王申:我对人类的迁移非常感兴趣。以前拍摄过西北地区的生态移民的故事。当我接触到希腊华人移民的故事,了解到他们想要改变自己现状,加上难民危机的背景,我觉得这很值得拍出来。


希腊莱斯沃斯岛工作照。


谷雨:能简单介绍下你观察到的华人移民的生存现状吗?

 

王申:像北美和欧洲就很不同。北美华人以留学生、高科技人才等为主,多属于中产阶级;而欧洲华人移民历史整体比北美晚一些,大都是通过一些“灰色途径”寻求经济上从无到有的第一代移民。

 

欧洲各个国家情况又不同。西欧北欧的国家,像德国、英国等,华人一般以开餐厅为主;而希腊的中国商品服饰比较畅销,很多华人做批发销售。但是希腊经济危机以后,华人生意萧条很多,很多人离开了。经济危机前希腊有5万多华人,而此之后只有2万多。影片中的小应,由于经营惨淡,只能再次漂泊。


谷雨:这些华人移民去救助叙利亚难民,你觉得主要是为了寻找什么?

 

王申:华人移民为什么会对这件事如此上心?我觉得他们的动机来自寻求华人身份的认同。在希腊,他们一般不融入欧洲主流世界,只是默默地生存挣钱。而现在的中国华人想要参与欧洲事务,想有一定的话语权。叙利亚难民危机爆发以后,希腊华人移民借此发声。陈雪艳所做的事,就是要让华人走出唐人街,走到欧洲主流社会中。

 

在我看来,这种身份认同并非是对自身的认同,而是与希腊社会的融合。在希腊生活的华人与希腊人关系很友好,他们对希腊是认同的,希望对这个国家有所帮助。在难民事件中,几乎所有国家都出现了,亚洲国家比如日本、韩国都有志愿者参与。他们觉得华人不能缺席。

 

  “梁山好汉式”华人难民救助队伍

 

谷雨:你是在什么阶段插入记录这个组织的?

 

王申:这个华人难民救助队成立于2015年,一帮朋友一拍即合就成了。我们在2016年初开始拍摄,他们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,在探索各种救援的可能性。但是由于影片结构的问题,很多发展和探索并没有剪进影片。

 

谷雨:这个救助志愿者的团体后来出现了裂痕,是因为什么?

 

王申:这个组织其实还是比较混乱、不严密,西方的救援就相对专业很多,所以有些人就期望和西方合作,比如祖教授。而陈雪艳是很强势的女人,想自己干出一番事情来。救助方向不同,谁也不服谁,团队就开始有裂痕。

 

◇ 陈雪艳。


谷雨:作为一个旁观者与记录者,你怎么看待这种裂痕?

 

王申:两人关于救助方式的矛盾,我认为本质是社会经验和知识阶层的不同。这两人的分歧也能折射出,中国在自身求变时,中国人的两种不同方式。一个西学东渐,一个另起炉灶。

 

谷雨:难民们对他们的救助有什么想法?

 

王申:难民是很欢迎这样的组织的。有一些难民小伙子,最终加入了这个组织,做了很多贡献,比如翻译、现场救助等。


谷雨: 你是怎么看待这种救助行为的呢?

 

王申:片中呈现出的态度是很平衡的,客观地展现好与坏,这也是做纪录片的原则。但我是中国人,能提供更中国的视角。这种救助是中国移民的新现象,新的东西应该拥有更多的包容。

 

谷雨:这个志愿者组织后来怎样了?

 

王申:希腊新来的难民减少了,救助进入下一个阶段,变成很亚洲化的方式,他们找到当地家庭进行一对一救助,并不是像欧洲那样整体救助。

 

  “纪录片是可以深入人性的”

 

谷雨:纪录片能不能深入探讨人性和心理?

 

王申:用电影化的语言讲述个体故事的纪录片,当然是可以去深入人性的。而纪录片叙事机制又有所不同。故事片虚构的逻辑必须自洽。而纪录片的非虚构与之不同,因为现实就是自洽的。发生了意料之外甚至情理之外的事,会形成更大的叙事效果而非让故事本身无法自圆其说。

 

谷雨:所以我们看到在《芳舟》的开头很像类型片,包括结构,也是非常电影化的三段式。

 

王申:本来开头想用海滩救助,那个更类型化,以一场动作戏作为开端,但那样会落入难民题材的某种窠臼。它是西方人极度熟知的场面,如果放在开头会给人陈词滥调的印象,所以还是用陈雪艳个人故事为开头。

 

谷雨:什么时候觉得这个拍摄可以结束了?

 

王申:陈雪艳虽然与很多人有冲突,但她的个人生活并没有发生决定性变化,这样拍摄战线会拉得很长。而且希腊难民危机情况有所缓和,希腊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政策,新的难民更多选择登陆意大利,我感觉不会有太多变化,就收尾了。


◇ 陈雪艳(左)和她的女儿(右)。


我观察了很久,认为用与女儿的关系和互动来收尾比较好,虽然她本人没有实质性的变化,但是这种中国传统家庭的情感也很打动人。以回归家庭作结,这是一种很亚洲的选择。

 

谷雨:《芳舟》为什么会用剧情电影的结构?

 

王申:我的专业是编剧,对结构方面有自己的想法。剧情片需要的起承转合、建置与危机,纪录片也都需要。所以在《芳舟》里,我有意结构了开头、发展、高潮、结束。我认为纪录片在电影范畴内,无论是拍摄还是剪辑,电影语言和电影叙事都是必须的。

 

谷雨:您觉得纪录片拍的是人还是社会问题?

 

王申:圣丹斯CNEX纪录片论坛上有过一场关于中西方纪录片异同的讨论,西方有一类社会议题驱动的纪录片,整个片子往往不是一个人的故事,而是几个人围绕一个议题,比如移民、消费主义等。而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几乎都是跟拍人。


跟拍人物需要运气,把宝押在一个人身上,你不知道这个人的故事能不能把整个事件,或者你想要表达的问题完全表现出来,有风险。但通过深入跟拍挖掘出的真切故事和情感是极有力量的。


谷雨:你觉得这次拍摄的运气好吗?

 

王申:有一定运气吧,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。但遗憾的是没拍出主人公质的变化。所以我最后通过剪辑,用剧情片的叙事结构来讲这个故事。后半部分有些叙事上的断层,这是要改进的地方。以后应该会让剪辑师提前进入,先有明确的结构,比在繁复的素材中寻找更高效。

 

谷雨:还会再拍摄移民题材的纪录片吗?

 

王申:如果找到好的故事,我还会再拍。因为我对历史、人类学、社会学等非常感兴趣,纪录片可以比较容易地把我和这些我感兴趣的话题相连。移民就是人类社会上很大的话题,这里面有太多故事了,不仅仅关于生存,还关于其他各种方面。


 关于王申

王申,1991 年出生。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编导专业,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编剧专业。《芳舟》为其研究生毕业一年后完成的个人长片处女作,此前创作有两部纪录短片作品。第30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中,《芳舟》入围荷兰竞赛单元。

编辑运营/韩萌 周双玲 校对/阿犁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